重走徽杭古道,感悟徽商精神 ——徽杭古道徒步与MBA课堂的共鸣
一、溯源徽商文化,从纪念馆到讲堂的认知启蒙
(一)访馆:红顶商人,商业伦理与财务风险的鲜活案例
踏入胡雪岩纪念馆的刹那,红顶商人的人生轨迹随着导游的细心解说徐徐铺展:从钱庄学徒的谨小慎微,到富可敌国的商业巨擘,泛黄的契约、旧时的账册里,蕴藏着他的经营智慧。站在胡庆余堂前,MBA课堂上关于“商业伦理”的讨论突然具象,原来真正的商业智慧从不是单一的利润最大化,而是诚信与可持续发展的平衡艺术。而当知晓他最终因资金链断裂黯然落幕时,“流动性风险”这个词瞬间击中人心,再庞大的商业帝国,若忽视现金流健康,也难逃倾覆危机,这比任何课本案例都更具冲击力。

绩溪博物馆以现代建筑语言,将徽商文化的厚重与灵动展现得淋漓尽致。馆内不仅陈列着那些记载着徽商跨地域贸易的历史物件,无声诉说着“以族亲建信任”的经营逻辑;还陈列着徽州建筑的模型与部分实物,玻璃展柜里,完好保存着徽派木雕的木门。这些建筑工艺不只是美学表达,更藏着徽商的文化基因:用可见的建筑符号,传递不可见的商业信条。而当目光重回那些历史物件,“徽商”二字的解构更显深刻:这不仅是一个地域商帮,更是“制度(族亲网络)+文化(建筑与儒学)”的创新共同体。
(三)听课:徽商讲堂,精神内核与企业文化的基因共鸣
陈老师的徽商讲堂犹如一把钥匙,为我们打开徽商精神的大门:从山多地少的生存压力催生经商之路,到盐茶木材的贸易机遇成就商业版图,再到“贾而好儒”的文化基因支撑百年繁盛,徽商的崛起脉络逐渐清晰。真正伟大的组织,必然有超越短期利润的价值追求,文化才是长期发展的灵魂。“几百年徽商不绝,其根本在文化”,这句话让抽象的“企业文化”理论有了具象的历史注脚,也为第二天的古道之行埋下了思考的种子。

(一)启程:古道初遇,历史与现实的脚步交汇
带着第一天的文化积淀,我们终于踏上徽杭古道的青石板路。这条曾承载无数徽商走出大山的通道,此刻化作一座露天的商业文明课堂。我们这群身负职场、学业、家庭等多重压力的MBA学员,背着行囊踏入层叠群山,用脚步重走徽商当年的逐梦之路。汗水渐渐浸湿衣衫,思绪却萦绕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处——耳畔仿佛回响着徽商驼铃与现代商业键盘声交织的韵律,心中则激荡着商业文明传承与个人成长蜕变的深刻共鸣。

徽杭古道从不是轻松的坦途。“江南第一关”的陡峭石阶直插云霄,望之便让人怯步;悬崖边的狭窄小径仅容一人通行,每一步都在考验勇气与专注。当我们喘着粗气、小心翼翼向上攀登时,不禁感叹:“当年的徽商,背着百十来斤的茶砖、山货,一天要走几十里,刮风下雨都不停歇,是何等不易”。古道上的每一级石阶仿佛都与我们的MBA求学路重叠——白天在写字楼里应对项目攻坚、客户谈判,夜晚和周末则奔赴课堂、钻研案例,在工作压力、学习疲惫与家庭责任间,小心翼翼地寻找平衡。每一次咬牙坚持的攀登,每一次克服惰性的学习,都是对毅力与决心的极致锤炼。
(三)同行:互助相伴,解码协作的古今逻辑
行走在队伍中,总有人默默提醒着注意脚下,总有人笑着递出背包里的补给,总有人互相鼓励着驱散彼此的疲惫。这一幕幕相互扶持的画面,恰是MBA课堂上场景的生动复刻——现代商业所强调的团队协作精神,此刻正以最质朴的方式在古道上落地。徽商能纵横商界数百年,从不是依赖个体的单打独斗,而是靠着宗族血缘的纽带、同乡会馆的支撑,构建起覆盖全国的商业网络,形成强大的 “网络效应”。这与管理学中的“社会资本”理论不谋而合:个体价值在网络连接中被放大,资源在协作中实现最优配置。古道上的互帮互助,不过是这种协作精神从“理论”走向“实践”的具象化表达。

上午抵达海拔1000多米的蓝天凹,云雾在群山间缓缓流转,远方的山峰在雾气中若隐若现。这里曾是徽商南下杭州的“中转站”,他们在此歇脚、补给,再校准下一段路程的方向。伫立在此,望着眼前的开阔景致,突然想起前几次管理经济学课上王老师提及的“供给与需求”的相关内容,古代徽商选择这条古道,正是因为它一头连着徽州的丰富物产,一头通向杭州的繁华市场,精准连接了“供给”与“需求”的两端,创造了不可替代的商业价值。而在竞争激烈的现代商业社会,企业寻找差异化赛道、我们规划职业方向,不也是在寻找属于自己的“徽杭古道”吗?我们在课堂上学习SWOT分析、波特五力模型等,本质上就是为了在复杂的商业迷雾中,找到那条能连接资源与机遇、实现价值最大化的“路径”。

下山时,脚步渐渐轻快起来,不仅是因为坡度减缓,更因为心中的迷茫与困惑的消解。此刻才明白,这场看似远离课堂的徒步拓展,实则是一堂最鲜活的沉浸式“移动MBA课”。它让我清晰地看到:商业的形式在变——从马帮驼队到数字经济;商业的工具在变——从算盘账簿到大数据算法;但商业的本质从未改变:对价值的创造,对趋势的判断,对责任的坚守。而成功的核心,始终是那些亘古不变的价值观:如徽商般坚韧,如团队般协作,如战略般远见……
三、古道余思,照见成长的“管理之道”
回到都市的喧嚣中,两天的旅程化作深刻的感悟。分析财务报表时,会想起胡雪岩的流动性教训;团队协作时,会借鉴徽商的族亲网络里的协作智慧;制定战略时,会以“义利兼顾”、“山水通途”的远见考量平衡。每当工作与家庭的压力让我想要放弃时,脑海中总会浮现出那条蜿蜒在群山间的石板路,浮现出那些背负货物、步履坚定而沉稳的徽商身影。他们用脚步丈量出的商业文明,跨越了数百年时光,依然在向我们传递着智慧与勇气。直到此刻才真正懂得:原来,第一天的文化溯源与第二天的古道践行,不仅是一场旅程,更是一次对 “管理之道” 的启蒙,走的是徽杭古道,修的是内心的成长之路;见的是百年徽商、千年建筑,悟的是当代商业的永恒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