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的清晨,天光刚漫过教学楼顶,25C6芜湖班的橙色身影已经集结。那抹统一的橙色,是特意定制的班级符号。这既是秋日丰收的隐喻,更藏着 MBA“目标一致、协同作战” 的初心。当大家接过班长准备的能量包时,听他说 “这趟徽杭古道,是咱们 MBA 生涯的第一堂实践课” 时,我忽然懂了:这场登山,从来不是简单的团建,而是为未来两年 “并肩攻克案例、携手突破项目” 埋下的伏笔。

上午 11 点踏上青石板路时,小辣椒领队的热身指令刚落,班主任张建华教授率先迈开脚步。“MBA 学习就像爬古道,开头的陡坡最磨人,但只要找对节奏,就能跟上队伍。”他边走边和我们聊起过往带学生拓展的经历,提醒大家 “把重心放低,就像做决策时要稳扎稳打”。当我们喘着气问 “教授您爬过这么多次,怎么还愿意陪我们慢走”,他笑着说 “MBA 的核心是‘共同体’,你们是新生,我是‘老队员’,带大家摸清路,未来你们才能带更年轻的团队走得更顺”。
而张超等三位同学并肩开路的样子,被人拍下来时竟像极了 “取经小队”:有人探路(像项目中的市场调研),有人帮扶(像跨部门协作),有人殿后(像风险把控)—— 这不正是 MBA 课堂上反复强调的 “团队角色互补” 吗?
下午走在返程的蓝天凹路段,风裹着草木香吹来时,张教授忽然停下脚步:“你们看这古道,以前是徽商挑着货走出来的,现在是我们一步步踏出来的。
MBA 学习也一样,没有现成的‘成功路径’,得靠自己踩实每一步,还得帮身边人不掉队。” 他说这话时,夕阳正落在我们的橙色队伍上,我想起刚拿到 MBA 录取通知书时的期待:我们来这里,不只是学理论,更是学 “怎么和一群人一起做成事”。就像此刻,没人因为累而掉队,因为我们知道:MBA 的 “毕业标准” 里,从来没有 “独自通关”,只有 “全员抵达”。
第二天走进绩溪博物馆,看着徽州商帮 “诚信经营、抱团发展”的史料,我忽然读懂了这场开学拓展的深意:徽杭古道的青石板,是对 “团队精神” 的具象化实践;而徽州文明的传承,是对 “商业伦理” 的溯源。就像 MBA 学习,既要在案例里学方法论,更要在实践中懂“怎么做人、怎么带团队”。
回望这两天,从橙色服装的集结到登顶时的欢呼,从班委的默默付出到张教授的一路叮嘱,徽杭古道给我们的,远不止一段旅程。它是 25C6 班的 “开学宣言”:未来两年,我与同学们会像爬古道一样,一起攻克难懂的理论,一起打磨复杂的项目,一起从 “新生” 成长为能并肩作战的伙伴。而那抹橙色,会像一道光,提醒我们:MBA 的路,从来不是一个人走,而是一群人,朝着同一个方向,踏实地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