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院动态

循逻辑破局,以人心聚力

2025-11-04 10:06:10 来源: 24C1班

   为深化理论教学与实践应用的融合,提升同学们的实战能力与职业素养,学院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组举办“企业家进课堂”活动,本次特邀学院兼职教授宋敬老师为学院24级MBA同学们带来一场来自行业前沿的智慧分享。
   宋老师摒弃了传统的知识点灌输方法,以诸葛亮的“识人七法”、曾国藩的《冰鉴》等古今智慧为线索,巧妙地串联起高管选拔、团队激励、组织协同等实战情境,始终围绕“万事万物背后皆有其逻辑”这一核心展开。这门课程使我深刻认识到,管理并非零散技巧的简单拼凑,而是一套系统化、可拆解的底层逻辑体系。
   一、选拔逻辑本质:匹配重于能力,验证优于印象
   过去在高管选拔中,大家常陷入“以经验论英雄、以眼缘定成败”的误区,甚至轻信“酒品见人品”等表面判断标准。其实,选拔的底层逻辑,在于寻找合适的人。诸葛亮的识人智慧在现代管理中依然闪烁着光芒。宋老师提倡的核心方法是“复杂案例验证”,即通过公司历史上的奖惩案例、部门冲突场景,让求职者进行分析和应对。其对功过的判断体现价值观与组织文化的契合度,对矛盾的处理方式则暴露其在实战中的应变能力。这种多维度的验证,远胜于短期印象,彰显了匹配优先的逻辑精髓。
   二、激励逻辑核心:价值对等激活潜能,平衡消除内耗
  “鞭打快牛”是企业常见的现象,看似提高了效率,实则潜藏人才流失的风险。宋老师揭示了激励的底层逻辑:价值创造与回报匹配,违背对等性的“加压”只会削弱动力。
   秦国对“先登勇士”的激励机制提供了深刻启示:攻城前明确奖赏与抚恤,以确定性的回报激发战斗力;干部激励将重点工作与职级晋升直接关联,华为“不让雷锋流汗流血又流泪”的企业文化,都遵循同一原则:多劳多得、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让有能力者价值得到认可与尊重。这让我反思,如果日常管理中只让“快牛”承担重任而忽视回报匹配,实际上是破坏了价值交换平衡,最终导致动力流失。真正的激励,是建立强激励硬约束规则,确保每一份付出都能获得明确的价值回馈。
   三、组织管理逻辑:动力分布而非集中
   课程中的“动车团队”比喻,精确地揭示了组织管理的底层逻辑。传统火车依赖车头的单一动力,而动车每节车厢都具备独立动力,形成整体合力。这正是现代组织管理的理想状态:管理的核心不是集中控制,而是“激活个体”。
   宋老师指出,领导者应从“车头”转变为“舵手”,核心职责是把握方向和授权赋能。面对销售与研发等跨部门协作中产生的冲突等难题,领导者要有意识的引导和帮助有潜力的中层去沟通和协调,在实战中培养其从“跟随”到“领导”的能力。同时,组织活力的激发离不开凝聚人心:合肥某企业的年会邀请基层员工与高管同坐主桌,用荣誉和事迹展示赋予其价值,这种非物质情绪价值,比单纯奖金更能激发归属感。这证明了组织管理的底层逻辑:动力越分布式、关怀越精准,团队合力越强大。
   四、认知升华:管理是逻辑与人心的统一
   课程结束后,我对人力资源管理的认知发生了彻底的转变:它不再是简单的管人技巧,而是遵循逻辑做事、以人心聚气的实践。宋老师强调的底层逻辑,实质上是回归管理的本质,即对人的尊重和对事务规律的把握。
   作为MBA学生,我们的学习目的不仅在于复制理论,更在于将古今管理智慧与实际企业场景相结合,提炼出适合自身场景的逻辑体系。未来工作中,我将运用“复杂案例验证法”评估团队成员,按照价值对等原则设计激励方案,并践行“动车团队”理念激活组织活力。毕竟,管理的最终目标是让每个个体都成为动力源,实现团队的思想合心、工作合力、行动合拍。

文:24C1宋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