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收费站到MBA课堂:我的开学两周“认知突围战”
时光飞逝,自八月开学典礼至今,转眼间在安徽工商管理学院MBA的学习已有两周时间。回首这短短两周,内心感慨良多,既有初入新环境的忐忑,更有汲取新知的充实。
初见:在多元碰撞中照见“渺小”
开学典礼的庄严尚在耳边,破冰活动的欢声笑语犹在眼前。那是我第一次如此集中地接触到来自金融、物流、新能源、教育等众多领域的精英同学。大家的自我介绍,或自信从容,或阅历丰富,或见解独到。那一刻,我深切地感受到了平台的广阔与多元的魅力,也第一次如此清晰地照见了自己的“渺小”。与我熟悉的收费站工作环境不同,这里是一个全新的、充满活力的“小社会”。我发现自己无论是在个人特长的广度、兴趣爱好的深度,还是知识积累的厚度、都没有太多能“引以为傲”的经历。这种“渺小感”并非自卑,而是一种清醒的认知,它让我彻底放下了工作多年可能带来的些许惯性思维,真正以一颗“空杯之心”迎接接下来的学习。
进学:在理论淬炼中感知“不足”
过去两周,我们相继学习了《管理经济学》《会计学》《管理数学》。对于长期从事一线营运管理的我来说,这几门课无疑是巨大的挑战。《管理经济学》中的模型与决策分析,让我开始尝试用更宏观、更理性的视角去看待资源分配和效率问题,而不再局限于眼前的车流量与收费额。《会计学》则为我打开了理解企业财务语言的大门,让我开始从成本控制和效益提升的角度重新审视站内管理工作。而《管理数学》通过模型、概率统计等工具,将量化思维注入管理实践,使我意识到数据驱动的决策如何精准优化资源配置。
课堂之上,老师们引经据典,深入浅出;同学们思维敏捷,互动踊跃。我常常在聆听中恍然大悟,又时常在讨论中发觉自身理论基础的薄弱。这种“知识饥渴感”和“本领恐慌感”前所未有,它清晰地告诉我,要学习的地方还有很多,提升的空间还有很大。这正应了我学习的初心——不仅为了系统提升综合能力,更是为了突破认知边界。
反思:在知行合一中找寻“路径”
这两周的学习,虽然短暂,却像一面镜子,让我对自己有了更深刻的反思,也让我未来的学习目标更加具体。
以学识补短板破管理瓶颈:作为收费站管理者,不能仅追求 “表面认知”,而是要把每门课程的核心内容学深学透,最终用能体现实战能力的学历证明,打破当前管理中遇到的 “知识瓶颈”:比如面对车流高峰时的调度盲区、员工绩效激励的低效问题,都能靠扎实的专业知识找到破解办法。
从多元碰撞中汲取智慧:MBA的学习远不止于课堂,更在于与优秀同学的互动与碰撞。我会主动地向大家请教,积极参与交流,用心聆听不同行业的实践经验与管理智慧,在多元化的氛围中拓宽眼界,把其他行业的管理智慧转化为适合收费站的 “实战方案”,让自己的管理视野不再局限于收费场景本身。
让知识落地于工作实效:将所学知识应用到收费站管理中,用战略思维规划发展路径,用组织行为学优化团队激励,用运营方法设计高峰通行方案。哪怕先从 “优化收费窗口服务用语”“简化交接班流程” 这类小课题入手,也要把理论转化为看得见的管理改进,真正做到 “学一点、用一点,让收费站管理更高效”,真正做到 “知行合一”。
一个月,只是一个开始。我像一名重新背上书包的小学生,对未来的课程既充满期待又心怀敬畏。感谢学院提供的平台,感谢老师的辛勤付出,更感谢身边有如此多优秀的同学作为榜样和同行者。
前行之路,道阻且长,行则将至。我愿继续保持这份“空杯心态”,与诸位同学一道,携手同行,共同进步,期待在两年后遇见一个更好的自己。
撰稿:25C4班盛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