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征程,新篇章:我的MBA入学一个月感悟
阅读次数:
55
来源:
25C2班
发布时间:
2025-10-13 15:40:51
酷暑8月,怀着几分憧憬、几分忐忑,我步入了梦想中的校园,正式成为了一名安徽工商管理学院新生。开学典礼的钟声刚刚敲响,转眼间一个月的密集课程与活动却已如潮水般涌来,让我在些许疲惫中,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充实与震撼。如果说入学前我对MBA的想象是一幅朦胧的油画,那么这一个月的经历,正如同一位技艺高超的画师,开始空白的区域添上清晰而鲜活的风景。

从“工作者”到“学生”的身份切换,是一场甜蜜的“旅程”。
就在一个月前,我还在教室里面和学生们说着暑期安全的注意事项,如今,我却以一名新生的身份重新坐在了敞亮的教室里,面对着崭新的笔记本和厚重的教材。这种身份的瞬间转换,让我体会到了一种奇妙的“新鲜感”。打破了我过去习惯的工作节奏和思维模式,却让我欣喜地看到了重新被“填满”和“塑造”的可能。我不再是某个特定岗位上的高校管理者,而是一个回归空白、渴求知识的“学生”。这种归零的心态,让我放下了过往的经验与包袱,得以用最谦卑、最开放的态度,去迎接每一堂课的冲击,去倾听每一位同学的见解。在这里的每一次课总能给我带来不同的惊喜,一直以来,英语都是我的短板,从小学到大学从不敢直视英语老师的眼睛,害怕被看见、被提问。直到来了这里,遇到孙超平老师,竟然用一张国外的空白汇票及幽默的教学模式打开了内心深处的恐惧梗。张弢老师,一位和我名字读音相同略显严肃的老师,从张老师这里,我收获最多的是思维模式的不同和转变,学会从管理经济学的角度去看待身边事物,几节课下来发现思维略有打开。王芙蓉老师,虽然只上了一次课,但给我留下的印象确是非常非常能说的一位老师,中外古今,无不知晓。会计学徐晟老师,教会了我们如何解读三张报表,引导我们思考数字背后的商业逻辑,用数字去读懂一家企业的发展趋势。班主任方子民老师,一位年龄不大又极具腼腆的老师,话虽然不多,但看的出来是在很努力的去融入班级大家庭中。最后是我们亲和力极加的教学助理许丽芳老师,从第一次看到许老师,就一直挂着微笑,看着就是一位即温柔又外向的老师,想问题全面,办事也周到,把一切都安排的妥妥的,没有任何后顾之忧。
最宝贵的初见:身边的每一个人,都是一本翻开的书。
如果说课堂是知识的殿堂,那么课下的同学则是行走的百科书。在破冰活动和学习小组中,我遇到的每一位同学都让我惊叹不已,有深耕专业的技术大牛,有药学专家,还有同行的专业管理者。与他们的每一次交谈,都是一次学习。我们分享各自的行业洞察,吐槽工作中的趣事与困境。在这种交融中,我深刻地体会到,MBA最重要的资源之一,正是这些优秀而有趣的同窗。他们不仅是未来行业的佼佼者,更是当下共同成长、互相砥砺的战友。一个月下来,我们已经可以从最初的陌生人,变成了可以深入探讨业务、互相鼓励、相互依赖的挚友。
对未来的期待:在不断思考中,寻找确定的自己。
入学伊始,思考最多的是MBA的旅程能给我带来什么样的体验和未知。但正是这种未知的不确定性,赋予了这段学习时光最大的价值。它给了我一个宝贵的“休息期”,可以想着要不要去参加一些体育活动,去聆听创业导师的分享,去接触那些我从未涉足过的领域。我不再急于定义两年后的自己,而是更享受这种在探索中逐渐清晰的过程。学习期间能够结识到优秀的同学和校友才是来到AH-MBA的最无可替代的财富,这个有各行各业精英组成的班级群体,每个人都在传递着正能量,和同学间的每一次交流,都能颠覆我的认知,这时候才发现自己对一些事情和事物的理解是多么的有限,从一个月再到两年,我深信这份深厚的同窗情谊和强大的校友资源,才是持续收益的宝贵资源。
站在AH-MBA旅程的起点,我心怀感恩,亦充满动力。我知道,前方的路绝非轻松,无数的案例、小组讨论和挑灯夜战正在等着我们。但我已然做好了准备,准备用空杯的心态,去汲取每一分养分;用真诚的姿态,去结交每一位智者;用全部的热情,去书写这趟独一无二的求学旅程,让人生因这段旅程而更加丰盈辽阔。
文:25C2 张涛
